当前位置: 主页 > 信息公开 > 公告通知

IM电竞资讯丨政府法治信息动态(2022年5月7日)

发布时间:2023-11-20 12:09:00 人气: 作者:admin

  IM电竞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22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部署全国政务公开年度重点工作。《要点》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深化政务公开,更好发挥以公开促落实、强监管功能。

  《要点》提出了今年政务公开的五方面重点工作,分别为:以公开助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以公开助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提高政策公开质量,夯实公开工作基础,强化工作指导监督。细读这些重点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政务公开具有多重现实意义,因此该公开的一定不能藏着掖着,该迅速公开的一定不能慢三拍。同时,政务公开不能走形式,要有内容,要讲究质量、提升品质,要跟公众保持良性互动。

  此次《要点》还强调,要持续做好疫情防控信息公开。当前,公众对疫情防控信息公开颇为关心,这是因为近期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不少城市都面临着严峻的疫情防控挑战和考验。因此,如何让疫情防控相关信息及时被公众知晓至关重要。对此《要点》明确指出,要严格执行疫情防控信息发布各项制度,统筹用好各类信息发布平台,持续发布疫情防控进展信息,及时充分回应社会关切,防止引发疑虑和不实炒作。这有助于稳定公众预期,最大程度打消公众焦虑,为社会各方协同防控疫情凝聚起最大合力。

  为助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要点》也特别明确,要依法依规做好扩大有效投资相关规划、政策文件及重大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强化稳就业保就业信息公开、推进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等。相信通过有力有效的信息公开,一定能够积极引导市场预期,并有效助力监督管理的强化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近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加大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力度、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强化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执行,充分发挥政府购买服务对于改善公共服务、创新社会治理和提升政府支出绩效的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财政部此次《通知》提出,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政府购买服务的改革,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有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些重点领域包括以下六方面:

  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按照国务院关于“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要求,在社区养老、托育、助残、矫正、未成年人关爱、就业、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科普、法律、应急等公共服务领域,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服务事项交给社会力量承担,提升城乡社区服务效能,助推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力度。适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需要,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核酸检测、消毒消杀、防疫宣传等疫情防控工作,以及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推广政府购买基本养老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务实拓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领域和范围,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失能、高龄、无人照顾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加大对基层和农村养老服务的支持。

  鼓励政府购买就业公共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扩大就业服务供给,为劳动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为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群体开展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就业帮扶举措,促进社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做好政府购买教育公共服务工作。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非义务教育领域,积极探索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通过发放助学券、购买学位(服务)等创新方式,支持增加普惠性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持续推进其他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继续加大助残、法律、青少年社会工作、文化体育、交通运输、社会救助、公租房运营管理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力度,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助力公共服务精准提供。

  人民网北京4月29日电 (薄晨棣、郝萍)为适应新时期打击经济犯罪案件工作需要,最高人民检察院、今天联合发布修订后的《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以下简称《立案追诉标准(二)》)。《立案追诉标准(二)》对公安机关管辖的78种经济犯罪案件立案追诉标准予以进一步明确规定,并自2022年5月15日施行。

  《立案追诉标准(二)》共85条,包括78种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及附则,共对61种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进行修改完善,部分经济犯罪案件在适度提高数额标准的同时,增加了犯罪手段、情节及危害后果等标准。其中,根据法律和司法解释的修改,对欺诈发行证券案等21种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作了修改完善;综合经济社会发展、类罪平衡等因素,对票据案等7种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作了修改完善;根据刑法的规定和司法实践需要,对走私假币案等8种案件立案追诉标准中的具体情形作了修改。

  《立案追诉标准(二)》结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期正在研究起草的司法解释,对职务侵占案等25种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作了修改完善。其中,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采用与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相同的入罪标准,明确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对国企民企、内资外资、中小微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予以同等司法保护。

  2022年2月25日,中央、国务院印发《信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6章50条,分为总则、信访工作体制、信访事项的提出和受理、信访事项的办理、监督和追责以及附则。包括以下重点内容:

  积极构建完善新时代信访工作体制机制。《条例》要求“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落实、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协调、信访部门推动、各方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党委统一领导是构建新时代信访工作体制和格局的根本保证;政府组织落实是牵头组织各方力量贯彻落实党委的部署要求;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协调是加强党对信访工作领导的重要抓手;信访部门推动发挥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督促检查、推动落实的作用;各方齐抓共管是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形成化解矛盾合力的必然要求。五个方面有机联系,为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条例》首次对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进行了规定,明确了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负责全国信访工作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并对地方各级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提出规范要求。贯彻落实《条例》,要把构建信访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作为做好新时代信访工作的重中之重,压实各方责任。地方各级党委切实履行好统一领导本地区信访工作的责任,增强领导信访工作的系统性、联动性、协同性。健全完善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研究重大事项,解决突出问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源头预防,夯实基层基础,把可能引发信访问题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规范和优化信访事项处理程序。《条例》从坚持法治思维、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的角度,对各机关、单位处理信访事项作出全面规范,既明确了统一要求,又兼顾了不同机关、单位的特殊性。个人和组织向各机关、单位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后,各机关、单位受理办理时,要区分建议意见、检举控告、申诉求决等不同事项类别分类处理。《条例》对建议意见类事项、检举控告类事项分别作出专门规定,将申诉求决类事项区分为涉法涉诉事项办理程序、仲裁程序、党员申诉申请复审程序、行政程序、依法履职程序、兜底程序等六种情形,分别规定办理方式。对政法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处理信访事项作出特殊规定,强调政法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按照各自的法律法规规定程序进行告知和处理。同时,强调要坚持多元化解,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多措并举化解矛盾纠纷。要求各职能部门按照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的要求,依法处理职责范围内的信访问题,保障群众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结果。

  构建完善信访工作监督体系。《条例》围绕谁来监督、怎么监督,追谁的责、怎么追责,构建起包括监督责任、监督机制、责任追究在内的监督体系。强调坚持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在强化党委和政府监督方面,从党委和政府、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和信访部门、党委和政府督查部门三个层面,对信访督查的主体、内容作出规定;要求党委和政府每年对信访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在适当范围内通报,并作为对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在强化信访部门督查方面,明确要求对信访部门提出的改进工作、完善政策、追究责任的建议,有关机关、单位应当书面反馈采纳情况。在强化对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责任追究方面,分别规定了引发问题责任、登记转送交办责任、受理问题责任、处理问题责任和其他责任。在信访人违法行为处理方面,对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违反“六个不得”的行为明确了处理方式和依据,同时对信访人滋事扰序、缠访闹访以及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行为处理作出规定,强调“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贯彻落实《条例》,要压紧压实各方责任,督促履职担当尽责,坚决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信访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 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作为示范地区重点发展,防止人口流失县城盲目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守住历史文化根脉,防止大拆大建、贪大求洋,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意见》明确,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市政设施基本完备,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规模不断扩大,县城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再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与邻近大中城市的发展差距显著缩小。

  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在京发布《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这是中消协首次以年度报告形式,全面梳理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发展进程,客观总结社会各方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成绩。

  《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消费者投诉104.5万件,同比增长6.4%,解决83.6万件,投诉解决率80.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5.2亿元。2021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配套规章、标准建设稳步推进。据不完全统计,出台或修订的涉及个人信息保护、食品安全、平台经济、算法监督等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多达230余件。2021年,司法机关、政府部门、消协组织、行业协会等之间密切配合IM电竞,在健全诉调衔接机制、探索多元化解机制、共同推进公益诉讼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就2022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报告》建议,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的完善,加强消费纠纷行政调解、消协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有效衔接,完善在线纠纷解决机制。同时,强化消协组织在政府和社会之间消费者保护桥梁纽带的作用,在重点热点消费纠纷解决、消费投诉信息公示指导、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新型消费领域维权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发挥消协组织的作用。

  《报告》还建议社会各方从促进消费公平的角度,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继续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工作,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有安全放心便利的消费环境;二是推动《消费者权益保实施条例》、产品质量法等法律制度制定与修改,加紧完善网络消费环境下的相关配套措施;三是贯彻落实个人信息保、“算法管理规定”、汽车“新三包”规则等法律制度,强化经营者有效履行告知义务;四是继续推进和完善食品药品、直播带货、预付式消费、涉疫情消费等重点领域和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更大范围地促进消费实质公平。

  近日,由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主办的“行政复议法修改”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来自全国会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自然资源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司法局、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是全国会法工委有关国家高端智库重点课题“‘行政复议法’修改”课题启动会,与会专家围绕行政复议法修改仍需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展开研讨,线上线下共谋行政复议制度的高质量发展。

  研讨会最后,曹鎏教授表示,本次会议对课题研究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启示:一是如何正确看待复议制度的功能定位。有人说行政复议性质功能定位一直在摇摆,准确说,基于法治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复议提出的不同要求,行政复议的性质、功能和定位必须随之嬗变。现阶段,“强化诉源治理”,“把非诉纠纷机制挺在前面”、“充分发挥行政机关预防调处化解争议的优势”等政策要求,构成行政复议切实发挥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的现实逻辑和逻辑。如何在行政复议多元功能、面向基础之上,明确行政复议的功能定位进而解决制度更新,这是修法最基本的逻辑前提和基础。二是“主渠道”目标实现的行动方案。主渠道目标要求行政复议具有实质性化解争议的明显优势和比较优势,这就需要解决能动复议的制度回应问题。能动复议的理念基础、目标构成、优势保障以及实现路径等问题亟需理论界跟进阐释。三是有关整体主义视角下的复议良性发展问题。应当以系统性思维谋划行政复议的未来发展,在多元纠纷化解体系中实现复议和信访、复议与诉讼之间的衔接、耦合,既坚守化解争议体系的法治底色,又能够同步解决好法治轨道上维稳并培育法治社会的功能。特别是复议法和诉讼法修改能否联动至关重要。

  人民网北京5月6日电 (李楠楠、薄晨棣)记者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持续保持打击环境违法犯罪高压态势,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生态环境部(以下简称“三部门”)印发《关于深入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连续第三年在全国开展深入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通知》对专项行动的工作重点、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作出全面部署。

  《通知》明确了两方面工作重点,一是重点打击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或以合法资质为掩护的单位非法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明知他人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向其提供或者委托其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3吨以上;违反《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规定,跨行政区域非法转移、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将危险废物隐瞒为中间产物(产品)、副产物(品),非法转移IM电竞、利用和处置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二是保持严查不正常运行自动监测设备违法行为;重点打击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或者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对违法案件中出具比对监测报告的第三方监测单位进行延伸检查,依法严肃查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或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的环境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此外,《通知》还提出三方面工作任务,包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违法犯罪线索摸排、追踪溯源和精准打击的能力;落实执法联动,巩固打击违法犯罪合力;完善办案制度,切实提升办案能力和水平。

  《通知》要求,各地检察机关要结合本地产业结构、常见违法问题等实际,制定并细化工作方案,突出重点,广泛动员部署。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对专项行动中发现的环境违法犯罪典型案例予以曝光,强化警醒震慑作用。进一步完善举报奖励和举报人保护机制,将举报非法转移、倾倒危险废物和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列入重点奖励范围。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帮扶,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切实增强企业法治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落实正向激励措施。

  近日,应急管理部出台了《“十四五”应急管理标准化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这是进一步加强“十四五”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应急管理标准化水平,以标准化更好地服务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计划》紧盯安全生产、消防救援、减灾救灾与综合性应急管理标准化领域,对“十四五”应急管理标准化重点工作作出部署。

  《计划》中提出,要健全优化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完善构建“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分类科学、强标为主、强推互补”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快推进急需短缺应急管理标准制修订;强化应急管理标准宣贯实施和监督管理,落实标准实施主体责任和实施监管责任;规范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加快建设标准化工作信息平台,制定出台标准化经费管理办法;指导地方应急管理部门推进地方应急管理标准化工作,引导社会团体、企业加强标准化管理;积极参与标准化国际交流活动,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合作机制,推动标准互认互通。

  《计划》明确了哪些重要标准制修订?应急管理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介绍,应急管理部以建立完善“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分类科学、强标为主、强推互补”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为目标,密切跟踪研究事故灾害暴露的标准化短板问题,对标落实法律法规要求,按照“先急后缓”原则加强统筹,集中力量加快与人民生命安全关系最直接的标准供给。加强基础通用标准,个体防护装备标准,事故调查统计相关标准,矿山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烟花爆竹安全生产、石油天然气开采安全标准,以及粉尘防爆、涂装作业、冶金有色、工贸安全等领域重要标准制修订;加快制修订消防救援队伍队站建设、装备建设、作战训练,消防通信指挥信息化、消防监督检查、消防产品监督管理、社会消防治理、火灾调查等相关标准;完善应急管理术语、符号、标记和分类等基础通用标准,风险监测和管控标准,水旱灾害应急管理标准,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相关标准,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相关标准,应急装备标准,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救灾和物资保障标准,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救援现场指挥、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等标准规范。

  《计划》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经费保障、队伍建设、监督实施,全力推进应急管理标准化工作落地见效。

  近年来,网络直播新业态迅速兴起,在推动行业发展、丰富文化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平台主体责任缺失、主播良莠不齐、打赏行为失范等问题多发频发,导致未成年人沉溺直播、参与打赏,严重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为切实加强网络直播行业规范IM电竞,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7日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提出以下工作举措:

  1.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2.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3.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4.建立专门服务团队。5.规范重点功能应用。6.加强高峰时段管理。7.加强网络素养教育。